文章关键词:
根据上世纪九十年代版的《文登市志》的统计,文登侯姓主要分布在泽库乡(镇)泽库、后岛,侯家乡(镇)北渔池、侯家、南寨和埠口镇山后侯家等村。总体规模约在8000余人,在当时文登市的百家姓当中,可以排到前二十位。
这些年来,笔者接触过若干来自文登的侯姓朋友,发现他们当中不少人——尤其是那些对族谱有研究的人,都有一种“海阳情结”。在互相聊天的时候,他们经常会打听:“你知道海阳哪些村庄有侯姓人么?”
起初,笔者对此有些不明所以——胶东其他县市也有侯姓村庄,为何文登侯姓人对海阳的同姓人如此在意呢?
后来,有位朋友发过来一段族谱介绍,当看到了其中的一个地名时,笔者才恍然大悟。这个地名就是:“莱阳嵩山乡白水社”。
而关于这个地名,文登侯姓族谱的说法大体是这样:大宋南渡,金兵乱华,(侯姓先祖)由小云南湖南湘潭县流寓莱阳嵩山乡白水社,洪武三十五年从军至文登营,其后散居柘阳山山后侯家、泽库、侯家、北鱼池等村。
按此说法,文登侯姓是在宋金之际从外地迁到胶东半岛,一开始定居在莱阳嵩山乡白水社,到了明代,才迁到了文登。换言之,莱阳嵩山乡白水社,相当于文登侯姓迁入胶东之后的祖居地。
查询史志可知,嵩山乡原系莱阳县十四乡之一,清雍正年间海阳建县,嵩山、林寺和行村三乡划归海阳。
看到此处,相信大家应该也都知晓了答案。文登侯姓人之所以会有一种“海阳情结”,是因为族谱中提到的祖居地,就在海阳的地界内。
不过,“嵩山乡白水社”这个地名虽然在历史上的确存在,但其指代的范围却相当广。根据海阳县志的记载,到了清末,白水社已经分为外白社和正白社,前者管辖25个村,后者管辖11个村,大体相当于现在东村街道和二十里店镇的各一部分。那么,文登侯姓人的祖居地具体又是哪里呢?
虽然暂时无法确定具体的地点,但文登侯姓对于海阳的这种特殊情结却长期延续下来。在海阳乡村走访时,笔者对此也颇有感受。
如今的海阳侯姓村庄,以郭城镇的大侯家村和徐家店镇的小侯家村为典型(两村距离很近,但谱系并不相同)。而这两个村庄虽然不在古代嵩山乡的范围内,但都有一些与文登侯姓相关的传说故事。
其中,在大侯家,听一位老人介绍说,过去曾有文登侯姓人专门来过村里对接族谱。由于历时已久,当年的具体细节(是否对接上?),老人语焉不详,但对文登方面的热情却记忆犹新。
上世纪六十年代,村里的一位侯姓青年前去文登埠口看望在那里当兵的哥哥。他先从小侯家村步行去了桃村,又从桃村坐车去了文登县城,再乘坐乡间客车前去埠口。
由于道路不熟,他误在距离埠口不远的侯家村下了车。下来一打听,才知道坐错了。就在再次等车之际,当地村民与他寒暄了几句,大体就是问从哪里来、到哪里去、姓什么。结果,当他说自己来自海阳姓侯之后,对方变得更加热情,说了一句:“你这是到家了,我们这里也姓侯。”
据说,两人当时互报了一下辈分用字,竟然也相同(不知是单个字相同,还是字辈歌相同。单个字相同,有可能是巧合,字辈歌相同的话,多半就是同宗了)。
以上两段经历,虽然不能直接证明大小侯家村就是文登侯姓人寻找的海阳同宗。但从中体现出的“海阳情结”,却是相当明显的。(本文作者:耳左月)